HIFI日记:Tralucent Audio 1+2.3详细测评
一位新认识的朋友送测了Tralucent Audio的1+2.3入耳耳塞进行测评,这里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信任,能让BLOG主接触到这只价格不菲的入耳。
一、测评的准备
本次测评在台式系统上,全程采用一根0.78单晶铜耳机线(999元档)以及JVC FX-10耳套进行测试。为了更好了解1+2.3的水平,BLOG主引入自用的XY0作为对比,同时引入大系统的SR-009作为参照,具体可点我查阅。
二、测评曲目/评分方式
曲目选择的是BLOG主平时常听的曲目,基本上是70%日系+30%大编制的听音取向,因此选曲会明显偏日系音乐。评分采用10分为满分,但最高一般只给到9分。其中8分为评分项目具有明显优势,7分为本项目优秀,6分为能正常鉴赏,5分为能正常聆听,低于5分不做评论。
三、测评
在开始测评前,先对这1+2.3这只耳机使用到的一些特别的技术进行一些介绍。
首先是Uni-Q同轴设计,这个技术原为英国HIFI品牌KEF发布,当前比较常见于KEF LS50系列音箱中,一直都是KEF安身立命的根本,占据KEF中高端产品线。最近几年这个技术下放到入门的EGG系列中,也让很多人体会到了同轴单元设计的好处。
Uni-Q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将音腔内低频单元(1+2.3的动圈单元)与高频单元(1+2.3的动铁单元)垂直安装,让声音叠加到同一个中轴上。以减少低频谐振对高频谐振产生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让声音更聚集、更有指向性。这种做法无疑会提升声音的结像和稳定度,素质方面也会有所提升。然而Uni-Q原本是针对远距离高频衰减而设计的技术,将这个移植到耳机上,据BLOG主所知,仅Tralucent Audio一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对高频能量的控制,相比生硬地塞更多单元组成吓人的DIY产品,这种充分利用耳塞音腔和注重分频的做法,更使人感受到厂商技术方面的积累的和调教水平。
除了Uni-Q的同轴设计,1+2.3还宣称采用了乐器级铜材腔体+碳纤维面板。这个文案就相当小米了,毕竟不同国家不同厂商对于管类乐器的铜材选择并不一致,而且高端铜管多采用铜合金。比如中国和欧美各国用于制作乐器的黄铜或白铜其标准归类于工业用一般铜材。但在日本和瑞士等国则专门列出乐器用黄铜和锡青铜的工业标准。以日本标准为例,其乐器专用黄铜有两种:
C6711。其化学成分(%)为:Cu61~65,Pb0.1~1.0,Sn0.7~1.5,Mn0.05~1.0,铁、铝、硅的总量<1.0,其余为Zn。
C6712。其化学成分(%)为:Cu58~62,Pb0.1~1.0,Mn0.05~1.0,铁、铝、硅的总量<1.0,其余为锌。
说实话,这两种铜材都很便宜,跟小米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的宣传如出一辙233。至于碳纤维面板则确实是个很好的设计,它能有效抑制震动,降低腔体共振,这个在众多高端音响产品中都已经有大量应用。
说这么多,那么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始测评:
1、歌曲名:越人歌, 歌手名:杨青/刘杨, 专辑名:琴歌终极版
1+2.3这只耳机是一只值得细细品味的耳机,他整体素质不错,三频衔接均衡,作为一只旗舰级别的耳机,有着足够的调音功底,与一般大路货确实档次不一样。因此,BLOG主首先选择了这首越人歌进行测试。
刘达在录制越人歌时,为了保留更多的细节,在母盘制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做降噪处理,因此越人歌从头到尾,都有比较轻微的录制底噪,1+2.3对底噪的压制稍微欠了点火候,虽不至于影响听感,但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背景的干净程度。当然作为一只圈铁耳机,背景纯净本来就不是强项。
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在0:00-0:48的引子中,1+2.3对于细节的刻画存在明显不足,高频部分琴弦与琴弦之间的共振,琴者抚琴滑弦时的摩擦细节,1+2.3都没有诠释到位。这一方面是低频量感偏多,控制力偏弱;另一方面是1+2.3本身解析力到达瓶颈,高频和极低频两部分的细节都出现不足。
在0:47-1:35,曲子中出现了数次强有力的扫弦,1+2.3力量感非常强大,给聆听者非常强烈的冲击。可以这么说,1+2.3有着足以令人称道的中频力量感,在琴声爆发的瞬间,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BLOG主曾经在极近距离听过古琴的爆发音,实际上穿透力比1+2.3的冲击力还要强大一些,但冲击过后,琴者高速滑弦变调则是更具有韵味和细节的表达。而1+2.3在强弱变换中失去了从容,结像过大,谐振过多都影响到了滑弦的细腻,可谓是刚柔不济导致声音失去了韵味。
1:35之后出现的人声则更好理解,受限制与1+2.3的解析和结像问题,导致歌者嘴型较大,整体还是会有一些糊的感觉。当然1+2.3对于人生的结像高度、人声的厚度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2、歌曲名:雪琥珀 -snow amber- (Remix),歌手名:yukina,专辑名:Another World 2
第二首选择了雪琥珀,1+2.3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各频段控制力,两个声部的人声得以非常明显的区分,但是可惜人声跟背景没能区分出明显的层次感,这里能体现出1+2.3另一个不足,就是中频层次感不足,或者可以理解成,中频部分的强弱变化不够明显。但这已经属于吹毛求疵的程度,即使忽略掉这些问题,1+2.3也足以让人愉快地听完整首曲子,也代表着电音这部分1+2.3完全可以吃住。
3、歌曲名: Má Vlast, symphonic poems (6), JB. 1: 112 – No. 2. Vltava,专辑名:Má vlast
大编制下,1+2.3的基础动态水平还是比较出色的,三频衔接均衡,声场完整。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声音密度方面,在正常音量下,无法支撑起整个交响乐团的共奏,BLOG主需要开比平时大不少的音量,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声音密度,然而这时候,已经较为严重影响各乐器的排布和结像位置了。
总结:Tralucent Audio 1+2.3,这是BLOG主第一次测评售价5位数的入耳耳机。可能观众会觉得,BLOG主在测评中尽写些不好的东西。这其实有几个原因:
1、定价过高,无论是1+2.3发布的2018年,还是到了静电单元集体爆发的2020年,1+2.3的绝对素质确实无法达到万元级这个高度。甚至于考虑到品牌附加值,售价高于6K,BLOG都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割韭菜。虽然传声确实有精心打磨这只耳塞,使用的技术、调音的水平也都确实可圈可点。但是这仍然不足以使这只耳机溢价十几倍进行售卖,更何况这还不是一直全定制耳机。
2、1+2.3非常吃推力,在BLOG主的台放能提供32欧1W推力的前提下,1+2.3对音量的需求仍然非常敏感,以至于BLOG主为了寻找合适的音量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在后面测评中来看,1+2.3属于力量感强大,但是声音却不够细腻的产品,因此对于耳放的选择则更为麻烦。
3、1+2.3的调音非常平衡,分频做的极好,几乎是榨干了这套单元组合。因此测评几乎无法单独从三频入手去聊这只耳机的好坏,只能跟更为优秀的声音做比较,才能找出问题。因此各位也看到,1+2.3的问题其实全都来自于基本的素质、解析力、背景安静程度等等。并不是1+2.3不够好,相反只是因为1+2.3已经相当优秀才需要这样评测。
因此,在测评一些人头录音、或者是大提琴独奏、协奏等曲目,1+2.3出色的中低频厚度让BLOG主一度非常享受。然而当小提琴一上来,声音就开始变得毫无波动,缺乏灵动缺乏细节更缺乏感染力,以至于整个耳塞整体水平被限制在了一个度上,或许这也是为了给更高档次的旗舰产品妥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