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日记:跟攒DIY PC一样攒DIY HIFI
最近群里有小伙伴想入门HIFI攒机,正好借这个机会聊聊HIFI攒机思路。认识BLOG主都知道,这不可能是广告。如果有小伙伴需要BLOG主推荐,也可以留言询问。BLOG主会(看心情)给出一些建议233
初烧入门系列
HIFI日记:HIFI入门Q&A
HIFI日记:什么是DAC?什么是解码器?
HIFI日记:如何选购HIFI产品?如何甄别有用的信息?
HIFI日记:如何选择桌面音箱?
HIFI日记:跟攒DIY PC一样攒DIY HIFI
BLOG内还有大量HIFI相关的测评、科普,请通过关键词自行搜索
1、确定预算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预算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预算的设置,不要说给自己余量,比如定下了500,就不要看什么501,否则你的预算本身也成为了一个笑话。
2、不要参考老烧的搭配
我们经常看见说,有新烧在老烧家里听了一个耳机,觉得牛逼无敌,然后自己买了个耳机,甚至跟着买了一样的前端、解码,结果上耳就是一句“怎么跟我听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老烧不仅仅攒了大件,还有很多不起眼却贵得要死的周边。供电、线缆、避震,每一样都价格不菲。
3、开始攒机!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BLOG主的步伐,开始一步步攒机的过程。跟DIY PC主机一样,其实HIFI的攒机流程也类似,无非就是一个一个组建搭配起来而已,其难度并没有那么高。
3.1、先确定后端!
BLOG主的朋友虽然还没有攒自己的大耳系统,但是已经是个听过很多不同设备的人了。最近在天域联达听过STAX X1000套装之后,基本上就确认了这个大耳后端。STAX X1000由STAX SR-272S耳放以及STAX X1耳机组成,售价5500元。西装套很好地解决了耳机耳放搭配问题,后端的价格也确定在了5500元。实际上,BLOG主认为无论没什么样的HIFI系统,后端都应该是第一个考虑的。后端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最高上限,在初烧入门阶段,这通常也是你整个系统中最贵的部分。但随着你越来越烧,后端在整个系统的占比会逐渐下降,但这是后面的故事,初烧只需要把大部分预算投到后端里面就行了。
这里给新烧一个建议,如果一次性投入预算在5K以下,那后端(耳放+耳机,如果是购买的一体设备,就只算耳机)占比应该在60%以上,如果一次性投入5K-1W,那么后端占比应该高于50%、如果一次性投入在1W-2W,那么后端占比应该高于40%。
3.2、用什么听?
现在前端转盘的选择那可太丰富了。根据播放音源的不同,可以分为:CD、数播、网播、USB界面、TF卡等多种不同的播放设备。CD、数播、网播、TF卡都是固定声源的播放器,唯有USB界面可以顺便兼顾游戏、电影,但USB在同价格的前提下,一般也是最难做好声音的。BLOG主的朋友表示没有那么高追求,所以USB界面就行,还能兼顾一下游戏,BLOG主从善如流。
3.3、怎么选择品牌
好问题,这个问题接近无解。各花入各眼,不同品牌的死忠粉可是真不少,但BLOG主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品牌大致上可以分为3类:DIY、科HI、传统HIFI,他们的价格也是逐步增加。
DIY没什么好说的,价格最便宜,坑也最多。如果你听过实机,自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听过,最佳的方案就是看二手市场跌价幅度。一般来说,新产品1年内,二手价格维持在80%以内,或者2年内,维持在70%以内,且销量最少也有三位数的。那就算你没听过,也可以认为至少这不是个坑。但相反如果1年内掉价超过30%,或者成交记录极少,又或者频繁迭代新版本的产品,那么BLOG主认为整个品牌都可以忽略了。
科HI,也就是用数据说话的HIFI品牌,覆盖数字和模拟等HIFI全品类产品,最早应该是狼教授的测评BLOG带起来对数据的重视。随后不少HIFI厂商都开始标榜、追求更高的参数。但是正如无法用数据量化你的爱人对你倾诉的爱意,声音并非是冰冷的数字。追求指标必然会让声音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当下HIFI不是真正追求“完美的还原”而是追求“最适合自己”。不是所有人都是录音师、母带工程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分辨每一种声音。每个人的听感喜好千差万别,科HI只是HIFI发烧的其中一个方向而已。国内当前科HI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拓品,BLOG主也做过不少拓品的测评,有兴趣可以翻看一下。除了拓品,还有很多同样标榜或者追求参数性能的牌子,比如入门产品覆盖比较全的有山灵、飞傲、双木三林等,销量都非常可观。鉴于当前主流的数字播放、解码都基本算科HI品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量化评价基准,因此评价产品好坏仍然是以二手市场为准。如果新品1年内,掉价超过30%,那就是暴雷产品,千万别碰(HIFIMAN除外,他们家产品一年内跌价50%是正常的,跌到底了性价比就香了)。另外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新品迭代速度。如果同定价区间、同类型的产品,2年内就迭代了新品,那么可以认为厂家对产品的定位非常不清晰,老顾客不如狗说的就是这些厂家。
传统HIFI,大多数都聚焦在模拟电路(耳放、功放、前级等),当前已经几乎没有做数字产品但是不重视参数的厂家了。模拟电路的厂商一般投入研发也比科HI厂商要低一些(但也很难说……有些号称投入超过50%经费的欧美老牌),但是因为模拟电路的特性,其迭代速度会很慢(10年一迭代也不奇怪),保值率也会更高。选择这部分的产品需要考虑自己的钱包,也要明确自己的听音喜好。选择传统HIFI厂商的产品,更多的其实是寻找“个性化”和“认同感”的过程。这部分产品的选购仅建议现场听过再做决定。
很多时候,初烧其实不知道要怎么控制预算。比如朋友选择了5500的大耳套装后,不知道前端要投入多少。过去有不少老烧谈及过比例问题,比如前端投入3、解码投入2、耳机投入1这样。但是理所应当的,应该有个确保正常出声的基础的投入,或者说最低投入。这里BLOG主结合朋友的总体预算(大约8K)和上面介绍的选择DIY品牌的方法,考虑再三,选择了“百万”家给朋友构建系统。
3.4、HIFI系统是怎么组成的

如上图所示,一个基础的桌面HIFI系统,可以简化成类似上面的图。(这里是以百万的设备举例)当前HIFI系统的供电一般可以分为交流220V和直流5V/9V/12V等供电。两种供电方式各有优劣,其性价比区间也不太一样。在1W以上的大投入前提下,220V供电能提供更好的上限,这个区间性价比或许不是主要的选择前提,极致的追求才是核心。在5K-1W这个中等价位区间,DC供电的性价比其实非常高,线性电源和DC线的投入并不算很大,但是却能提供十分干净、动态、线条的的声音。而在5K以下的入门投入中,220V的设备只需要1条电源线就解决问题了,哪怕是普通电饭锅线也能凑合使用,性价比反而会更高。

百万家还有时钟可选,对于还不了解时钟的的朋友,可以看看BLOG主写过的时钟测评。百万的设备好像解码也是可以接入时钟的,所以应该还漏画了一根线。上下两套方案,也可以认为是基础投入和追加投入的代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最终的预算,选择不同的投入方式。
3.5、拉表看看

社畜们这时候已经熟练地打开了EXCEL,根据百万店里的价格,拉了个表格。价格刚好是2600。这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组建完整的HIFI桌面系统,能获得良好听音体验的最低投入了。但是如果,有朋友认为,一下子投入2600太多了!还是需要继续压预算!可以的兄弟,可以的。

首先第一选择肯定是上咸鱼看看二手,发稿的这天,百万的9039Q2M解码有一个正在卖的二手,售价600元;USB界面UAC-1也有一个358的二手。而线电,直接淘宝搜索“9V HIFI线电”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弦音工作室低波纹9V电源”,售价82元,鉴定为“又不是不能用系列”。至于线材,考虑到HIFI线材都是玄学,直接全部开博尔走起,作为入门电气性能肯定比秋叶原那种有保障。最终价格为1333元,如果线材也考虑二手蹲,那价格应该会来到1300甚至更低。

当然根据前面说的,要是愿意砸钱,也可以选择他们家高端的型号,加上时钟组成豪华套装。但是价格也就瞬间翻倍来到了5300元左右,这时候就需要认真考虑百万这个品牌是否还值得了,毕竟BLOG主在这个价位区间,BLOG主推荐的就是“丹娜战神15th”了。但不管怎么说从1300-5300的区间,BLOG主都用百万做了个如何控制成本的例子。相信各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如何控制预算了。
3.6、我看到了好多线材
是的,HIFI真的有好多线。有供电的电源线、有数字信号传输的数字线、有模拟信号传输的模拟线。初烧甚至可能很难搞清楚这些线到底是什么,也很难搞清楚这些线材到底有什么用处。选择线材基本上只有两种方法:要么选择传统品牌,保障电器性能即可;要么选择HIFI品牌,追求更高的素质和个性化。上面的预算中,其实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点。如果不考虑高价位线材,不相信线材能改善音质,那么购买一个靠谱的品牌,比如“开博尔”的线材就已经足够了。只需要几十块一百,就能获得金属插头、多层屏蔽、导体性能出色的好线材。但是如果你希望花更多的钱去追求更好的音质,那你就要头疼了。首先,换更贵的线绝不代表更好听。更好的线确实会提升“音质”,但是大多数几百块的线,对比开博尔这种已经做得不错的普通线材,改变的其实只有“音色”。
以BLOG主自己的经验来说,如果有合适的渠道,自己购买线基进行DIY,线基的价格在300元附近的(真不是所有300元附近的线基都算好线,这个区间简直是群魔乱舞),基本上只适合做动力线(埋墙或者做排插总线),而靠谱的800元/米附近的线基,才能勉强提升DAC或者耳放等大件的综合素质。如果追求的是素质+音色都有提升,那线基价格最少也要到2000-3000附近,才算是比较能看的。DIY线材破万绝对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毕竟越高级别的线材用的头子也会越好,一对欧亚德004无镀层也要1K附近了。而至于各类HIFI大牌线材价格,其预算更加是“骇人听闻”,比如HD800的“标配”银彩双皇冠耳机线,价格就超过了HD800本身。一根NBS 3s电源线给功放,价格也飙升到1.8w。在初烧看来,这明显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因此,BLOG主建议除非是土豪级别,上手就5位数甚至6位数预算的超级萌新,否则在线材上,BLOG主给的建议是:
一次性投入5K以下的,不需要考虑线材,只需要考虑基础电气性能即可。5K-1W投入的,可以考虑靠谱的DIY品牌成品线,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比普通几十块的线好听一些,但是声音可能不会太平衡,搭配起来会比较麻烦,因此BLOG主自己会倾向于跟硬件一起买(比如这次选择百万的界面和解码,基本上线材也打算百万买)。如果投入达到了1W以上,可以考虑关键从关键线材开始,逐步替换整个系统的线材,慢慢调平系统的声音。这里列出系统线材的关键程度:前后级模拟线XLR/RCA>数字线SPDIF(XLR/RCA)/HDMI/USB>电源线(界面、解码)>其他杂七杂八的线材(网线、时钟线等等)
3.7、我还有什么要买的?
根据BLOG主的表格,基本上该买的都买齐了。那有没有什么性价比高,对声音提升很大的东西可以买呢?有的兄弟,有的。避震绝对是任何人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产品,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BLOG主推荐的产品是“佛山架宗”复刻的“碟镇”。中号碟镇250元/个的售价,随便压到那些入门解码或者耳放上,都有明显的声音改变,大多数情况下,声音都是往好的方向进行变化的。而避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脚钉则比碟镇更为玄学,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盲狙出符合自己听感的产品。从经验来看,想要更温和一点的声音,可以选择木头或者金属+木头组合的脚钉,但对于想追求更好素质的,可以采用全金属或者陶瓷+金属的避震钉。
4、总结
水了这么些字,主要是借朋友买新系统,谈谈攒HIFI系统的基础逻辑,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用。但正如大家看到的,HIFI攒系统跟PC攒机的逻辑其实都差不多,希望大家也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系统组成,谈谈自己的经验,那就再好不过了。

